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的發展歷程頗為漫長且成果豐碩。它可追溯到上世紀 80 年代,1983 年博世工程師開啟研發,1995 年首個車用電子車身穩定系統誕生。80 年代晚期奔馳也展開研究,并與博世合作于同年在 S 級車型搭載 ESP 系統。其前身牽引力控制系統 1987 年由奔馳和寶馬率先裝備,后經三菱改進得以進化。如今,這項技術已在眾多國家成為車輛標準配置 。
20世紀90年代中期,德國Bosch公司推出了車輛動力學控制系統(VDC),也就是ESC系統,這是在防抱死控制系統(ABS)的基礎上開發出的底盤制動技術。1995年,電子穩定控制系統(ESC)正式誕生,它通過精確控制車輪轉速和制動力來維持車輛的穩定性,從而能有效防止車輛側滑和失控。這一技術的出現,無疑為汽車行駛安全帶來了重大變革。
1998年,ESP從A - Class開始引進標準進行批量生產,此后多數汽車制造商也開始自主研發并對類似系統進行不同命名,市面上的ESC、DSC、VSC等,本質上都是ESP的不同稱謂。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技術不斷發展完善。
進入21世紀,各國對于汽車安全性能愈發重視,車身穩定控制系統也迎來了更廣泛的推廣。2007年,美國頒布法規,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強制安裝ESC的國家,要求所有總質量在4.5噸以下的車輛,從2012年起必須裝配ESC。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紛紛通過立法,強制在車輛上安裝ESC系統。
2008年,在澳大利亞銷售的新車中,ESC裝配率已經達到60%。2009年6月,澳大利亞頒布立法,要求自2011年11月起,所有新車型以及自2013年11月起所有的車型,都必須強制裝配ESC。同年,歐洲議會也做出決定,從2011年11月起,所有在歐盟注冊的新乘用車和商用車都必須裝配ESC系統,而從2014年11月起,所有新車都必須裝配該系統。
相比之下,中國在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的推廣上稍顯滯后。截至2018年,中國ESC裝車率僅為22%。2012年修改后實施的GB 7258—2012《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并沒有關于ABS系統和ESC系統相關強制性的標準,從而造成部分汽車生產商為降低生產成本而未安裝。此外,中國ESC研發能力不高,生產還依賴于國外公司。不過,截至2023年,中國共9家自主汽車企業的12個品牌聯合承諾——自2018年起的新上市車型,全系配備電子穩定控制系統。
總的來說,車身穩定控制系統從最初的研發設想,到一步步成為成熟的技術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經歷了無數工程師的努力和時間的沉淀。如今它已成為車輛必備的安全配置,為人們的行車安全保駕護航,并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它還會在未來的汽車領域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