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清障車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道路清障車最早出現在 20 世紀初的美國,1916 年美國人 E.赫爾姆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款清障車雛形。
20 世紀 20 至 50 年代是清障車發展的第一階段,在載貨汽車基礎上改裝,功能單一。
50 至 70 年代為第二階段,引入液壓傳動與控制技術,涌現出一批清障車生產企業,功能增多,分類多樣化。
80 年代至今是第三階段,清障車快速發展,結構多樣,功能齊全。
中國清障車制造始于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經歷了引進、仿制到自主創新的過程。從依靠進口到開始出口,實現了品種和功能的突破。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所承擔相關課題,研發了多功能清障車,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
隨著技術應用,中國清障車正向模塊化、輕量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工作能力向兩極分化,新材料也開始應用,配備了多項先進電子輔助裝置。
清障車典型結構包括汽車底盤、警燈、燈架、絞盤、吊臂、十字臂、托臂、配重、工具箱、液壓油箱、托叉、車體、操作手柄、撐地支腿等。主要功能有托舉、起吊、拖曳、牽引、背載、警示照明和破拆救援等。
清障車按車身結構分為托吊型和平板型,按作業能力分為輕型、中重型和超重型,按吊臂作業功能分為吊臂固定型、滑動型和旋轉型,按托臂功能分為托臂不折疊型、折疊不負載型和負載折疊型。
為發揮底盤能力,提高清障車技術性能,理想狀態是軸距較長、后橋承載能力大、前橋承載能力大、相關部件布置合理、后懸短等。
美國開發了清障車專用底盤,處于領先水平。中國清障車發展起點較高,目前有 40 余家生產企業,能生產多個型號和規格的產品,但與國際存在差距,如缺乏專用底盤、研發模仿多、工藝水平落后、品種少、試驗檢驗手段落后、重型清障車功能應用不足等。
國外清障車底盤專用化,上裝具有系列化、模塊化、組合化和輕量化的特點。設計手段上,中國大多為二維設計,美國則采用先進的三維 CAD 設計。
知名的清障車生產企業有美國的 Century、JERR 一 DAN 等,中國的有廣東粵海汽車有限公司等。
使用清障車需遵守相關規定,駕駛人員需有相應駕駛證,操作時要遵循安全規程。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