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配城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上海汽配城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 1924 年,當時在老上海威海衛路斜橋弄開設了第一家華人汽配專營店“中華汽車材料公司”,這也是中國首家華人汽配店。
在上海汽車保有量全國居首的背景下,威海路的汽配店越來越多。
1949 年解放后,威海路汽配街發展停滯。
1978 年改革開放,隨著上汽大眾總部落戶,威海路汽配街重獲新生,很多行業大佬在此挖到第一桶金。
2006 年,因上海靜安區政府的規劃,威海路汽配街轉移到嘉定。
早期的汽配城發展多是“因貨聚場”“因場聚人”,興起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貨物聚集,我國汽配產業初期是賣方市場,離汽配貨源近的地方易成汽配集散地。其次,人的聚集帶來大量交互信息,汽修廠需求多樣且要求響應快,汽配商分工協作,形成競爭合作的生態圈,汽配城運行效率高。再者,交易產生大量運轉資金,物流中心往往也是交易和金融中心,現金交易時代面對面給現鈔成本低。
然而,隨著產業發展,汽配城也逐漸衰落。集貨功能下降,汽配聯盟壯大,倉配功能移出,汽配連鎖平臺發展自建倉配體系,新能源汽車優化了配件 SKU 結構。信息交互空間轉移,從一維、二維到三維傳遞,互聯網提高了信息交互的時效性、便利性和準確性。資金交易方式改變,從現鈔交付、銀行匯款到移動支付,降低了成本,不再依賴面對面場所。此外,城市對消防安全、拆遷、環保等要求提高,開發商和物業商壓力大。
汽配城未來有幾種演化方向。一是逐步消亡,房租下降致收不抵支。二是轉型非車后市場,如改為奧特萊斯、招商五金建材。三是深耕車后市場,擴增維修保養和改裝美容區域。四是綜合業態升級,成為“大倉+修配融合”的終極模式,整合利益攸關方,體現最佳效益和效率,但這需要具備很多條件,包括硬件條件,如規劃時考慮維修保養區域、囤積倉儲資源、規范物流,軟件條件,如定位準確、改變經營利潤來源、有專業運營團隊,還需要外部條件,如找到與汽配平臺合作模式、壯大汽配聯盟、抓住新能源車機遇。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