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知識產權蓬勃發展,助力民族汽車品牌向上
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浪潮的推動下,全球汽車產業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0年,雖然受到疫情襲擾,中國車市依然平穩向上,在全球范圍內堪稱一枝獨秀。在這條傳統的萬億級賽道上,資本熱潮涌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帶來產業變革,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中國汽車品牌面臨前所未有的新發展機遇。
在此背景下,值此第21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來臨之際,中國汽車知識產權也蓬勃發展,中國汽車企業愈加重視知識產權的創造與保護,汽車行業專利公開總量、專利技術構成、發明專利授權量等各項數據指標均向好發展,助力中國民族品牌向上。
注:本數據統計由中汽研信息咨詢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知識產權分會及中國汽車知識產權運用促進中心聯合發布,數據來源于“全球汽車專利大數據平臺(www.autopat.cn)”,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專利公開量穩步增長,專利布局結構不斷優化
1.自主整車企業專利公開總量穩步增長
中國自主品牌在新一輪汽車產業變革中將品牌向上作為戰略布局重點,而技術創新作為高端品牌發展的關鍵,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紛紛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專利產出量穩步增長,依托自主知識產權鑄造民族品牌向上之路。
圖1 2016-2020年民族品牌車企專利態勢
2.專利布局不斷聚焦“新四化”,專利質量逐步提升
當今,能源、電子、交通運輸、信息通信等領域不斷注入汽車行業,推動汽車產品形態發生深刻變革,“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逐步成為汽車產業未來發展趨勢,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緊跟行業趨勢重點布局“新四化”技術,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專利占比穩步提升,傳統領域的技術研發呈現下滑趨勢。同時,中國自車品牌車企逐步從單純追求專利數量向把控專利質量轉變,發明專利占比逐年提升。以長城汽車為例,依托完善的專利申報流程規范、專業的人才配置,對公司內部提交的專利提案進行把關審核,提升專利申報質量。
圖2 2016-2020年民族品牌企業專利技術構成態勢
3.民營自主整車企業依托強勁的技術創新正在塑造品牌核心競爭力
創新主體專利公開量排名中,TOP5中自主民營整車企業占據三席。以吉利、比亞迪、長城為代表的民營企業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其專利公開量及有效發明專利保有量均位居行業前列,特別是比亞迪,其有效發明專利持有量排名第一。自主民營整車企業以技術創新打造品牌核心競爭力,吉利的領克,長城的WEY、坦克等高端品牌的推出均是其技術實力的體現。
表1 民族品牌創新主體累計專利公開量排名TOP20
4.近年來國有整車企非常重視知識產權,專利產出大幅增長
目前汽車市場從產品競爭進入到品牌競爭,從制造實力的比拼升級到技術實力的比拼。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為提升品牌競爭力,國有整車企業近年來逐漸重視技術創新,專利產出量大幅提升。以一汽集團為例,其2020年專利公開量達4236件,排名第一,同比增長近115%;東風集團2020年發明專利公開量2391件,排名第一,同比漲幅達227%;廣汽集團以新四化為引領,重點布局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增幅同樣較大。
表2 國有整車集團2020年專利公開量TOP20
圖4 2016-2020年部分國有整車集團專利公開量態勢
5.自主汽車企業逐漸提升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運營水平
隨著我國知識產權環境愈加嚴格,自主汽車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逐步提升,從業人員隊伍規模不斷擴大,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逐漸完善,知識產權業務也從單一的專利申請擴大到高價值專利挖掘與布局、立項前的專利技術調查、日常的專利技術情報跟蹤、產品上市前的專利侵權預警、專利資產的運營管理等專利全生命周期管理。
圖5 2020中國汽車知識產權年會
傳統整車及動力電池供應商推動新能源汽車電動化轉型
動力電池、充電技術成為新能源汽車研發重點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以純電為主的技術路線沒有改變,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主要企業持續推動產品技術提升。在全行業共同努力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保持了較強的競爭力,專利申請量不斷增長,專利布局重點集中在動力電池和充換電技術。
圖6 自主企業新能源汽車累計專利技術構成
動力電池技術穩步提升,多技術路線并行發展
近年來,動力電池技術穩步提升。高比能量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成為主流,單體能量密度分別達到300Wh/kg和200Wh/kg以上。自主企業動力電池研發創新水平已處于行業領先地位,而且產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寧德時代的CTP技術、比亞迪的刀片電池、蜂巢的疊片電池成為電池集成技術的新方向。目前,動力電池領域已成為汽車訴訟高發領域,比如寧德時代訴塔菲爾;同時隨著我國動力電池技術的發展,很多企業開始布局海外市場,所以動力電池企業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已成為動力電池企業競爭非常有利的競爭工具。
表3 動力電池研發創新主體累計專利公開量TOP20
燃料電池核心技術國產化程度進一步提升,但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差距
燃料電池系統方面,燃料電池系統核心技術的國產化程度已得到進一步提升,以上海神力、新源動力、濰柴動力等為代表的國內燃料電池企業已取得了技術突破,但與豐田等相比仍存在差距,對進口產品或國外引進技術有較大依賴,應進一步增強電堆、膜電極、催化劑、碳紙等核心材料的自主研發能力,提高電堆的功率密度和壽命,加快推進國產零部件的規模化應用。
表4 燃料電池研發創新主體累計專利公開量TOP20
充電技術研發以傳導式充電為主,無線充電存在標準必要專利風險
在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要求,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鼓勵開展換電模式應用,加強智能有序充電、大功率充電、無線充電等新型充電技術研發。目前我國的充電技術主要集中在傳導式充電,其中國家電網、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具備技術優勢。換電技術的技術持有者較為集中,以蔚來、奧動、北汽新能源為代表,其中蔚來已推出其第二代換電站。無線充電尚處于基礎研究階段,距商業化應用尚有距離,但值得關注的是,無線充電公司Witricity掌握大量基礎核心專利,且正在積極運作將其專利技術寫入標準,無線充電領域的標準必要專利風險不可忽視。
圖7 充電技術累計專利公開量技術構成
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呈現跨界融合態勢
智能化和網聯化技術研發齊頭并進
在汽車行業“新四化”發展浪潮中,電動化是基礎,網聯化是紐帶,智能化是目標,該“三化”一起發力促進出行模式變革。目前汽車的電動化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智能化和網聯化技術研發齊頭并進,為實現無人駕駛這一最終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圖8 智能網聯汽車累計專利公開量技術構成
跨界融合構建汽車新生態,發揮差異化優勢
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傳統整車企業的技術積累已不占優勢。“智能化”“網聯化”催生各產業跨界融合,國內上海博泰、百度、華為等通信及科技公司依托其技術優勢,積極參與到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化進程中。其中上海博泰作為國內科技公司代表,智能網聯汽車相關專利公開量在自主企業中高居榜首。
表5 智能網聯汽車累計專利公開量TOP20
速騰、禾賽、鐳神等初創公司依托技術創新領跑激光雷達市場
受益于汽車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的興起,激光雷達正逐漸成為汽車電子領域新的增長點。速騰、禾賽、鐳神等初創公司起步較早,依托技術創新領跑市場,且均有雷達產品推出。
圖9 智能感知累計專利公開量技術構成
車聯網通信技術標準必要專利風險不容忽視
目前車聯網通信技術主要掌握在通信公司手中,而車聯網標準必要專利在我國尚無統一的收費標準,車聯網標準必要專利的許可方式、許可費率等問題值得深入關注探討。
表6 車聯網通信技術累計專利公開量申請人TOP10
以高通、諾基亞、愛立信為首的通信企業希望將手機行業的許可收費模式復制到汽車行業,未來對汽車行業會產生重大知識產權風險;汽車產品零部件眾多,復雜程度遠超手機行業,按照汽車行業慣例是由供應商來解決知識產權問題,同時費率的大小應該考慮以專利技術起到主要作用的部件作為計費基礎、對于產品的價值度貢獻、功能的使用頻次、可替代程度、許可方數量級的大幅增加等因素。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國內30余家車企、通信企業和行業機構已于2020年成立汽車標準必要專利工作組正在積極應對,促進不同產業間的良性互動和融合發展,發揮專利技術對產業的推動作用。
展望未來
知識產權作為企業技術研發實力最直接的體現,在做好研發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專利池運營、標準必要專利許可政策制定等知識產權運營工作對產業的促進作用。展望未來,抓住動力電池、燃料電池、充換電技術等前沿技術和智能互聯、自動駕駛等核心技術發展的重要契機,高效運用知識產權形成產業競爭力,筑起中國汽車品牌的“護城河”,繼續帶領中國汽車民族品牌以全新的姿態、全新的產品和全新的戰略適應“新四化”發展、向上突圍,促進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助力中國汽車品牌國際化進程全面提速,將勢在必行。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