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新能源車型逐漸成為車市“主角”,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1-6月零售411.1萬輛,同比增長33.1%,其中,6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達到48.4%,幾乎占據“半壁江山”。
新能源車型越賣越多,安全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正如一些行業專家所言“安全才是最大的豪華”,安全性能成為消費者以及行業關注的重點,而行業部門對于電動車安全的要求也逐漸提高。
就在5月底,國家工信部發布了《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見稿),將熱擴散要求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引發了廣泛關注。
消息一出,盡管有很多品牌通過一系列電池安全測試進行自證,但很多測試使用到的針刺、火燒、跌落方法,普適性偏低,與真實生活中高頻遇到的場景有很大差距。
相對而言,整車電池托底試驗更接近用戶實際用車場景。這項測試的難度系數與危險系數都很高,因此對測試車型的內在實力有著更大的挑戰。

日前,飛凡汽車敢為人先,攜品牌旗艦轎車飛凡F7頂著高溫天氣,挑戰整車電池托底試驗,并且是接受連續3個超高難度的測試。接下來,看看面對“地獄級”考驗,飛凡F7的表現到底如何?

第一個環節是整車正向刮底, 此項目測試跟我們駕車中遇到路面上尖銳突起物、停車時剮蹭到地鎖或者夜晚在視覺盲區內出現障礙物等場景相似,主要檢測電池系統撞擊后的反應。測試中,組織方設計三個直徑為35cm的金屬地錨,飛凡F7要以不低于50km/h的車速通過。不得不說,飛凡汽車這次測試的難度系數超越了行業標準!要知道行業測試中普遍采用直徑15cm的地錨,車速也沒這么快。


第二環節的挑戰難度系數更高,測試項目叫“整車正向負坎沖擊”, 模擬的場景是我們開車常遇到的上下馬路牙子,以及盲區不能觀測到的障礙物。測試方搭建了一節高20cm的臺階,并在距離“臺階”150cm的位置,額外放置了高度18.5cm的實心金屬圓柱體。 車輛以30km/h的車速(行業標準為20km/h)下臺階,隨后撞擊實心金屬圓柱體。


經過前兩個環節的考驗,第三個環節才叫真正的極致考驗,組織方為這款電動轎車擺出石頭陣!其目的就是測試車輛底部的電池能否承受住撞擊,會不會起火漏電!組織方設置了一條長度200米/寬度5米的測試車道,其中擺放著多個不規則石塊,石塊高度都在13cm以上,最高能達到22cm。飛凡F7要以不低于50km/小時的速度進行沖擊。


根據測試結果顯示,飛凡F7三輪測試全部挑戰成功。在經歷了金屬地錨、臺階、實心金屬圓柱體、巨石的極限托底碰撞后,測試車輛沒有冒煙、沒有出現電池故障,座艙內還是保持正常的狀況,其中受損最明顯的是底護板有一處凹陷以及一些剮蹭痕跡,高壓線束和高壓元件也未出現損壞,車輛依然能夠正常行駛。

如此極限的托底測試都能挑戰成功,那背后用到的技術想必大家都很好奇。

我們先說電池本身,如果電池的穩定性不過關,挑戰成功是不可能的。飛凡汽車在旗下產品上使用了上汽集團行業首創的躺式電芯電池,該電池亮點在于將原本立著的電芯放倒進行雙層排列,這樣就減少了電芯之間70%的接觸面積,即使單個電芯出現熱失控,也不會波及到其他電芯,該電池已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至高榮譽,截至目前還保持著全球累計超30萬塊零熱失控、零自燃的安全記錄。

其次是車身結構的賦能,飛凡F7車身骨架上使用了“三橫三縱”的傳力路徑設計,前副車架處的高強度的鋁合金動力電池擋塊以及高強度鋁合金電池殼體,還有高于雙側車門門框高度的電池包設計,起到了很好的隔擋和緩沖的作用,能使底盤撞擊障礙物后電池包不被擠壓,全方位保護了電池系統的安全。
鬼斗車觀點:從當前測試結果可以看得出,飛凡汽車產品的安全標準已超前符合國家工信部《征求意見稿》不起火、不爆炸的強制新標。在“三電”安全方面,飛凡汽車做得認真又高級。這才是國內車企所應該主攻的方向,而不是將重點放在冰箱彩電大沙發上。相信隨著飛凡汽車此次測試結果的公布,行業對于電池安全的認識也會進一步提升,消費者買車也能更快找到決策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