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德國汽車巨頭大眾汽車交出了一份“冰火兩重天”的財報:盡管全球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8%至776億歐元,但其運營利潤卻同比暴跌37%,下滑近四成,錄得29億歐元。
這一數據背后,既折射出傳統車企在電動化轉型中的陣痛,也凸顯了地緣政治與貿易摩擦對全球汽車產業鏈的劇烈沖擊。

大眾
利潤下滑近四成:多重壓力下的成本重負
2025年第一季度,大眾汽車利潤的斷崖式下滑,與多重特殊支出的疊加,應該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
根據財報披露,第一季度約11億歐元的非經營性項目支出中,6億歐元用于歐洲碳排放法規相關準備金,2億歐元投向軟件子公司CARIAD的重組,另有3億歐元與柴油車訴訟準備金及美國關稅引發的在途車輛估值調整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加征25%的汽車進口關稅政策自4月3日生效后,已對大眾的供應鏈和成本結構造成直接沖擊。

大眾
公開消息顯示,其墨西哥普埃布拉工廠生產的途觀、捷達等暢銷車型因關稅成本驟增面臨競爭力下滑,部分車型甚至可能退出美國市場。
盡管大眾已通過提價、暫停部分運輸等措施應對,但關稅政策的長期影響仍未被納入全年盈利預測中,顯示出管理層對風險的謹慎態度。

大眾
歐洲電動化與北美市場表現出眾,中國市場成為“拖累”?
雖然2025年第一季度利潤下滑近四成,使得大眾利潤承壓,不過大眾的營收仍保持增長,這得益于歐洲和北美市場的結構性復蘇。
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大眾全球銷量達213萬輛,同比增長1.4%,其中純電車型交付量激增59%,歐洲市場以113%的增速領跑,美國市場亦增長51%。

大眾
這一表現與歐洲嚴格的碳排放政策及消費者對ID.系列車型的認可度提升密切相關。應該說,對于大眾而言,這些值得肯定。
然而,在主要市場中,中國市場卻成為唯一拖累。盡管大眾在中國燃油車市場的份額仍超21%,但第一季度純電車型交付量同比暴跌37%,ID.系列的階段性乏力或許暴露了其在智能化與本土化競爭中的短板。

大眾
轉型深水區:中國市場的攻守博弈
中國市場對大眾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其貢獻了集團近三分之一的銷量,但2024年交付量已降至293萬輛,較2023年減少約9.5%。
面對比亞迪、特斯拉等品牌的擠壓,大眾正加速推進本土化研發與電動化布局:合肥的VCTC科技中心已投入運營,首個本土開發的CMP平臺將縮短30%開發周期并優化40%成本;
2025年上海車展上,大眾將發布基于該平臺的原型車及奧迪首款量產車型,未來三年計劃在華推出40款新車型,半數以上為新能源產品。

大眾
不過,價格戰與盈利模式的矛盾,或許仍是隱憂。2024年大眾從在華合資企業賺取的利潤驟降33.5%,或許顯示出其在成本控制與品牌溢價間的平衡困境。
短期來看,美國關稅政策的持續性和歐洲碳排放法規的趨嚴將考驗大眾的供應鏈韌性。長期而言,如何在電動化投入(如電池成本劣勢)與燃油車收益間找到支點,或許是其轉型成敗的關鍵。

大眾
不過,大眾對2025年仍持樂觀預期,預計全年營收增長5%,營業利潤率也將回升至5.5%-6.5%。
但若中國市場的電動化反攻未能如期見效,或美國關稅引發更廣泛的貿易問題,這一目標或將面臨嚴峻挑戰。

大眾
?本文結語:
大眾汽車2025年第一季度的財報,可以說是全球汽車產業在變革與動蕩中陣痛的縮影。從歐洲的電動化紅利到美國的關稅利刃,從中國市場的攻守戰到供應鏈的重構,這家傳統巨頭能否在“大象轉身”中實現“起跳”,值得持續關注。
在此,我們希望大眾能夠憑借強大的實力,快速實現轉型,在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全球市場,獲得更好的利潤、銷量和市場發展前景。
本文聲明:
本文為車宇世界運營部原創文章,總第11663期,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標注來源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均為引用。車宇世界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