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撰 | 中國一汽工會
主筆 | 葛幫寧 李國政
出品 | 幫寧工作室(gbngzs)
2000年“五一”前夕,全國勞模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一位身穿工服的勞模,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在主席臺上宣讀了致全國工人階級倡議書,并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獎章和證書。
這名勞模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第二鑄造廠的工人李黃璽。時年50歲的李黃璽,從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通過持續學習,成長為一名掌握高精尖科技、駕馭世界最精良設備的高級技師。
李黃璽是科技創新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時代的產業工人的代表。他所處的時代,是一汽面對世界汽車工業新技術挑戰、開啟新的創業旅程的發展新階段。


▲萬中:創造“漸進研磨法”,解決機器加工達不到要求的關鍵工藝問題,在試制紅旗轎車、換型轉產等重要工作中作出貢獻,1983年獲長春市勞動模范稱號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正是靠著改革開放,不斷打破束縛思想的桎梏、掃除阻礙發展的藩籬,中國開啟了新的壯闊征程,開創了新的前進道路,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走向充滿希望、充滿生機的新天地。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從1979年起,一汽先后開啟了“換型改造、工廠改造、垂直轉產”“上輕轎,實現體制、產品和市場結構轉變”“干自主,做大做強一汽自主事業”等多次攻堅戰。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前,一汽用33年的艱苦努力,脫胎換骨、涅槃重生,完成了對自我的重塑。
在產品結構上,一汽甩掉了“老解放30年一貫制”的落后帽子,從單一卡車轉向“中、重、輕、轎、微、客”并舉,誕生了J6這樣的第一款自主創新、代表中國走出國門的高端商用車,號稱“一代神車”。
市場格局上,一汽產品出口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拿下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企業結構上,實現了由單一工廠體制向集團公司體制轉變,走出一條自籌資金、盤活存量、內涵擴大經濟規模的路子;資本機構上,由單一國有資產轉變為多元資產結構。期間,一汽進入世界500強,2012年居第165位。


▲田其鑄:完成13項底盤設計任務,有6項投入生產,設計的試驗臺為解放牌汽車底盤總成試驗奠定了基礎,1983年獲吉林省勞動模范稱號
1978-2012年是一汽學習創新、勇創新業的時期。在這33年里,一汽涌現出了一大批像李黃璽這樣的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比如中國汽車行業傳奇人物耿昭杰,在金屬雕刻上做到“人刀合一”的李凱軍,帶領一汽無錫柴油機廠走出低谷走向輝煌的蔣彬洪,“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時代最可愛的人”于永來……
在這個階段,一汽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得到發展,一大批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積極投身一汽的學習創新、勇創新業中,為一汽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初步統計,從1979到2012年,一汽集團產生了17位全國勞動模范。


▲李放:在造型線上把急、難、險、重任務留給自己而忘我工作,是公認的工會工作熱心人、職工群眾貼心人和職工利益代言人,1991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從年齡看,他們在獲得該榮譽時,大多處于四五十歲這個年富力強的階段。其中,最年輕的全國勞模為時任一汽總經理、董事長、黨委副書記竺延風,他在2000年39歲時當選全國勞模;最年長者為時任一汽解放公司無錫柴油機分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蔣彬洪,2005年當選全國勞模時61歲。
從職務看,這17位全國勞模大多來自管理崗,代表人物有一汽集團原總經理、董事長、黨委書記耿昭杰,一汽股份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后任集團總經理的許憲平等;也有一批來自技術崗,如一汽集團高級專家潘春勝,鑄造二廠工人、高級技師李黃璽等。
這一階段,還有35人次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有183人次獲得省部級勞動模范稱號,他們大多是在一線成長起來的技術尖兵和管理者。



▲于永來:帶隊改進落后的生產力,推進精益生產管理,造就一支“于永來式”的富于改革、創新和奉獻精神的新型產業工人隊伍,1995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以這些技術過硬、綜合能力強的勞模先進為代表,在他們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激勵和感召下,一汽人在33年的學習創新、勇創新業時期里,克服技術不足、資金匱乏等重重困難,在改革浪潮中迎頭而上,永爭第一,掀開一個又一個發展新篇章。

知識型工人
1991年,一汽鑄造二廠即將迎來全部生產線開工剪彩儀式。此前半個月,車間2號造型線出現主機和精密帶不同步現象,國外專家遠程診斷,但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最后,車間工人李黃璽對照圖紙連續工作3個晚上,找出了故障原因,工廠得以如期剪彩開工。
2003年,一汽鑄造廠接到一項“硬任務”——打造一套用來生產重型汽車變速箱中殼的模具,這是一汽首次自主研發制造的模具,質量要求高、工藝超復雜、工期短,無論是復雜度還是難度,都是當時國內最大的。33歲的模具工人李凱軍大膽創新20多種操作方法,成功破解了難題……



▲呂彥斌:完成CA7220E型小紅旗轎車整車立體結構透視圖,曾繪制大型整車立體解剖圖達26幅、各種類型的剖視圖上百幅,開創汽車行業繪制整車立體剖視圖的先河,1998年獲長春市勞動模范稱號
一汽的學習創新、勇創新業時期,正是中國開始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科技、知識和人才開始成為推動發展的關鍵,企業對勞動者的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這一時期的一汽,以李黃璽、李凱軍、潘春勝、羅筆輝、楊桂江等為代表的新型知識產業工人,有技術,敢于創新和挑戰技術權威,在關鍵節點上突破核心技術,推動企業突破技術障礙、實現轉型,迎來新發展。高素質人才是一汽在這一時期打贏一場又一場攻堅戰的關鍵。
因此,這一時期的全國和省部級勞模先進人物,有很多是知識型專家和工人,他們勤于學習,善用知識武裝自己。
其中,有一部分專家是科班出身,從高等院校畢業后進入一汽,如集團高級專家潘春勝畢業于長春機械工業學校;集團原副總工程師兼技術中心主任李駿為吉林工業大學汽車系內燃機專業學士,1989年獲得博士學位。
也有部分勞模沒有接受高等教育,在工作后通過業余學習,成長為知識型技術專家,此中最典型的是李黃璽,還有如模具設備廠的李凱軍從一汽技工學校畢業后,自學了本科,成長為吉林省首個工人出身的高級專家。
在一汽的多次轉型中,面臨著來自國內外汽車制造企業的競爭和挑戰,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正是以李黃璽、李凱軍、李駿等為代表的技術專家,不斷攻克技術重重難關,使一汽產品實現大跨越,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全能型管理者
相比創業成長階段,一汽在這一階段面臨更為復雜的競爭環境。學習創新、勇創新業,對管理者的要求更高——既需要有國際化的前瞻視野、管理學家的雄才謀略,更需要敢為天下先的魄力和勇氣,還需要在員工中有號召力和影響力,才能掌好一汽這艘大船的舵,在大風大浪中闖出來。
事實是,一汽的管理者經受住了挑戰。在這個階段的勞模先進中,從集團到分公司的管理者占了一定的比例,這是與創業成長階段的另一個不同點。


▲李黃璽:攻克國際上剛興起的工業控制計算機、伺服驅動等方面的63項技術難關,改進4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造型線,2000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集團原董事長、黨委書記耿昭杰是一汽的標桿性人物,在1980年代頂著巨大的壓力,帶領一汽在不停產、不減收的情況下,毅然采取單軌換型、垂直轉產的做法,成功完成換型改造。他提出“從中高級轎車起步輕轎結合、擋住進口、一次規劃、分期實施,最終達到30萬輛經濟規?!钡陌l展戰略。
耿昭杰執掌一汽14年,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前瞻的布局謀略,帶領一汽在產品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等方面轉型,成為全面發展的特大型汽車生產企業集團,還擴大解放牌卡車制造基地,建立捷達、奧迪、紅旗生產基地,進一步強化了一汽是汽車工業“老大哥”的地位。
汽車市場風云詭譎,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多維度的,既要有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還要與之配套的管理機制,這對企業管理者的能力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繼耿昭杰之后,竺延風接過接力棒,一汽在這位戰略型管理者的接力引領下,順利完成新的轉型,實現涅槃重生。

主人翁精神
由工廠體制轉向公司集團體制,但一汽人保留了“心系一汽”“愛廠如家”等價值理念。許多勞模先進把這個理念發揚光大,以企業發展為己任,將自我價值與一汽發展聯系在一起,“廠興我榮,廠衰我恥”,幾十年如一日,在平凡崗位上發揚主人翁精神。
原專用機床廠大件車間鏜工一班班長鄭榮春,年近花甲,身患嚴重腿部靜脈曲張,仍堅持每天早到晚退,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1987年獻工781小時,完成工時7046.5小時,相當于一年干了3年的工作量,被稱為“不知疲倦的老黃?!?。
在物流、幼兒園、倉庫、高專等部門,還有一些省部級勞模先進人物像鄭榮春這樣長期兢兢業業。



▲李凱軍:自創快速排除柴油機故障的“六步維修法”, 解決了柴油機熱試過程中的300項痛點、難點問題,2015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這個階段的榜樣中,還有勤勤懇懇維護公司利益的一汽職工。
供應處采購員李德奎在擔任鋼材采購工作20年里,每年都為一汽采購催回幾萬噸鋼材,節省采購資金數千萬。熱電廠原廠長王金歧積極提出合理化建議,僅1986年就節煤1萬多噸、節電300萬度、節水16萬噸,價值達三百多萬元。
在鑄造廠、解放公司、動能等單位,還有一些類似對工作精益求精、一心為公司謀利的勞模先進。
這是老一代建設者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一代代一汽人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自覺把自己當作企業的主人翁,與一汽共進退。
與前25年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相比,1979-2012年的一汽,經歷了從大到強、從傳統企業向現代化企業的轉型,靠的是理性戰略、全面布局、資源整合。
回顧這一時期各勞模先進的事跡,也是在重溫那段打破自我重新出發再創業的歷史,體味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以及一汽人敢闖敢干的魄力,攻克技術難關、挑戰世界汽車工業新技術的勇氣和決心,和“爭第一、創新業”的企業追求。
這些榜樣的堅韌奮斗,讓一汽無愧于共和國汽車長子的使命,勇擔經濟和社會發展重任,爭創中國汽車行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