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圖謀后來居上
以
豐田、
本田、
日產為主要代表的日系車在美國市場上取得的成功世人有目共睹。在我國的進口車市場上,日系車也一直是一枝獨秀。但在本土化生產方面,日系車卻起步比較晚。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日系車在華的發展走了一條以出口戰略為主導的路,直到近兩年,這種格局才開始隨著形勢的發展而改變。但精明的日本人知道,來得早不如來的巧,憑借在歐美市場上進行市場擴張的成功經驗和更貼近東方人消費心理的造車
理念,日系車在中國市場完全可能做到后來居上。
與豐田、日產相比,本田先行一步,1998年成立的
廣州本田在中高檔轎車市場取得了成功之后,為了爭取更大的市場占有率,今年下半年又把觸角延伸到經濟型轎車,推出了價位在10萬元左右的
飛度。據稱,廣州本田今年年底有望把產能提升到24萬輛。另外,本田今年7月還和東風在武漢合資成立了一家新的整車企業,將在明年生產越野車——
本田CRV。同時,本田與東風、
廣汽合作的出口基地也在今年開始運作。
與本田“以點帶面”的發展軌跡相比較,豐田和日產更注重從大的區域上布局謀勢。在去年分別與
一汽、東風簽署了盤子巨大的合作協議后,豐田和日產在今年穩步推進著自己的計劃。
豐田的做法是典型的日本人的行為,謹慎而又精于算計。在整合了原來的豐田進口車
經銷商渠道和幾家合資企業(天津豐田、
四川豐田、一汽豐越)的產品銷售網絡之后,豐田與一汽于10月底成立了“
一汽豐田銷售公司”,使紛亂無章的一汽豐田合資架構終于清晰了許多。與此同時,豐田與
廣汽的合作進行得悄無聲息但卻令業界震動——也許在利用一汽整合幾家原來規模都不大的合資廠時豐田就已做好了把
佳美、
凌志這些更高端的車型放在廣州生產的戰略布局。最新的跡象表明,雙方在廣州南沙建設合資工廠的用地都已經準備完畢。
與豐田的“左顧右盼”相比,日產的表現要“專一”得多——最近東風有限總裁中村克己明確表示日產暫時不會考慮其他合作伙伴。今年6月初,
東風日產合資成立的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在武漢掛牌,不久,雙方合作的第一款
乘用車——
NISSAN陽光下線。11月下旬,東風有限發布了為期4年的事業計劃,提出了到2007年
商用車進入全球前三名、乘用車年產超過30萬輛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