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20人擁有一輛汽車,全國汽車市場年銷售量規模在600萬—650萬輛之間
筆者以為,不僅國家在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時需要提出具體的汽車普及目標,而且就當前如何對待汽車投資熱而言,也有必要對此作一個科學理性的全面認識。是到了給這股“熱”開一副“清涼(冷靜)劑”的時候了。
應當看到,自改革開放二十余年來,我國經濟穩步發展,既提高了綜合國力,又顯著改善了人民生活,但同時也積累了若干亟待解決的尖銳矛盾。鑒于此,國家決定在“十五”乃至更長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要以協調與和諧為基調。換言之,以此為指導思想(原則)的發展有別于以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的發展,有別于以經濟單項突進的發展,也有別于忽視資源、環境和生態代價的發展。近兩年,轎車市場銷量幾乎成倍增長,在短時期內尚屬正常,而若連續多年均如此,就不能不引起警覺。既然社會經濟需要平衡、協調、健康、永續發展,那么汽車業近年年均約30%的增長率就過于“露尖”(顯眼)了。就此,著名經濟學家樊綱于2003年8月曾提出忠告:大家應該想一想,是一年10%—20%的利潤率持續10年或20年好,還是50%—100%的利潤率三年之后就要垮臺倒閉好?
在總結世界各主要國家汽車普及應用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針對我國在21
世紀面臨的新形勢,筆者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汽車普及目標具體內容有:汽車普及率大致達到當前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也就是全國約平均每20人擁有一輛汽車;全國汽車市場年銷售量規;旧吓c日本的相當,即在600萬—650萬輛之間(或稍微超過);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后期(或末期),全國總的汽車保有量(即總共投入運行的汽車數量)大體維持在7000萬輛(這一數值與2000年全國汽車總保有量相比,翻了兩番還多,高于國家規劃的GDP增長倍數)或稍多一些的水平上(這也與日本現今的汽車保有量差不多)。若如此,則中國就將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市場,或與日本并列世界第二。這一目標包含的汽車總數量與中國工程院和美國國家工程院聯合開展的《21世紀中國私用汽車發展》研究課題(筆者是該課題中美專家聯合委員會的成員)所做出的有關預測結果基本一致或相近,該項研究預測,今后,如果中國年均GDP增長率保持8%的水平,那么到2020年,全國的汽車總保有量將達到約7780萬輛,其中轎車接近3000萬輛。中美兩國資深專家的此預測是假定中國汽車總保有量的增速與GDP的增長率相同,而轎車保有量的增速是GDP增幅的1.2倍并以中國國家統計局2002年的統計數據為基礎而計算出來的結果。
在本文作者看來,在汽車消費和普及使用方面,中國將有獨創之處,不會完全步美、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后塵,因此,中國不會(也沒有必要)取代美國而成為世界頭號汽車銷售市場(即便如此,也絲毫不影響中國公民過上
現代富庶文明的生活)。(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