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劍”合璧 北汽集團獲快速突破之道
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中國汽車產業戰略轉型升級、推動中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序幕也已拉開。而要完成中國汽車產業升級,首先必須實現自主發展。
對于自主品牌起步較晚的北汽集團來說,如何抓住汽車產業升級的機遇,贏得后發優勢?在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的眼中,通過掌握完全知識產權核心技術,依靠更快的發展速度,并迅速實現規;,將是北京汽車制勝的三把“利劍”。
事實上,北汽通過收購核心資產,使北汽在整車平臺、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上站在了世界高度的起跑線上。未來5年,在9大平臺上將陸續推出20余款新車,全面覆蓋從A0級到C級轎車、輕重型越野車和交叉型車系列產品線,北京汽車的產品矩陣規模由此凸顯。與此同時,北汽加速兼并重組進程,積極進行產能和生產基地的戰略性推進,使得北汽成為國內第一個實現中、南、西、北全方位布局的汽車企業集團,為實現企業“十二五”規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北京汽車的發展創造了最好的條件。
產業升級需待自主突破
自去年跨入千萬級規模,有關中國汽車產業升級的談論,就成了一個重要行業話題。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汽車產銷達到1360多萬輛,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中國汽車產業不僅是國內經濟的重要支柱,而且還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
但市場快速發展背后的隱憂也不容忽視。盡管中國已是汽車大國,但大而不強的現實也十分突出,在品牌創建、核心技術掌握與國際市場拓展等方面,還面臨著諸多挑戰,亟需在產業結構、產品、技術等方面,全面啟動“升級”。
在不久前結束的2010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一個重要議題就是產業升級問題。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已是當務之急。
而在對產業基礎、產業環境、產業發展機遇三個層面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徐和誼更進一步指出,我國當前已處于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最好的時機。
“‘十二五’期間,汽車產業必須實現制造、研發、生產三大領域的跨越,由過去數量競爭轉到質量競爭上來。”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和生表示,“產能擴張已走到成熟期,2500~3000萬輛是市場飽和點,很快就會達到。產業升級轉型已經勢在必行。”
徐和誼告訴記者,探討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很重要一點,就是要實現中國汽車的自主創新問題,通過擁有核心競爭力和自主發展能力,解決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解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問題。
因此,在中國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邁進的臨界過程中,中國汽車必須耐心解決產業深層問題,方能實現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而能夠承擔中國汽車產業升級的,只能是自主品牌。徐和誼表示,“中國需要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去占領國內外市場。而這就需要自主品牌在技術、速度和規模三方面迅速建立競爭優勢。”
徐和誼解釋說,自主品牌已沒有通過自然發展獲得成長的機會,必須要取得超常規發展,首先需要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擁有核心技術,然后以超過市場和競爭對手的速度,迅速建立適應的、具有競爭力的發展規模。
核心技術突破是關鍵
但從目前看,核心技術的缺失,已成為掣肘我國汽車產業升級的最大軟肋,也是我國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第一大隱憂。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表示,核心技術不突破,產業強國就無從談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付于武也提出,中國要實現汽車產業強國,必須掌握核心技術。
“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關鍵是技術,技術是一切競爭的核心,沒有具有競爭力的先進技術,什么都無從談起,這是企業發展的戰略。”作為汽車企業的當家人,徐和誼對擁有核心技術的體會更加深刻,并強調,自主品牌必須在擁有自主技術的基礎上建立核心競爭力。
據了解,目前汽車領域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整車開發技術,底盤一體化控制技術,汽車電子控制系統以及汽車的輕量化技術等。近十年來,國內企業在持續的創新和探索中,已初步積累各自的技術力量。目前來看,國內企業獲得核心技術的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是從逆向開發入手,逐步獲得自主開發能力;二是拿來主義,收購合資伙伴的成熟車型與技術;三是通過海外并購,收購國際企業完整的技術體系。
借海外并購收購成套技術體系,可以縮短國內企業掌握國際先進技術的時間。目前在國內企業中,上汽通過收購的羅孚技術,已初步獲得市場成功,去年底,北汽集團成功收購薩博核心技術知識產權,成為獲得世界先進整車制造技術的又一家國內企業,加上吉利今年完成沃爾沃收購,為中國汽車實現技術突破提供了可能。
“國際并購,對中國企業來說,并購什么?我的觀點是:非知識產權不買。”據徐和誼介紹,北汽此次收購的薩博技術資產,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整車平臺和發動機、變速箱動力總成技術;二是從整車到研發體系的整套技術;三是整個生產制造工藝技術標準;四是全套的零部件技術標準體系;五是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同時,薩博還將支持北汽運用薩博技術研發制造自主品牌車型。
北汽集團總經理汪大總表示,收購薩博使北汽不僅掌握了關鍵部件的技術,更掌握了整個汽車制造的體系能力。今后,北京汽車將完全采用源自薩博的技術體系,按照薩博標準來設計和制造,以確保達到真正的歐洲標準。
業內人士預計,對薩博技術的成功收購,將使北汽的自主品牌乘用車開發計劃縮短了4到5年。
速度與規模定成敗
根據《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劃定的門檻,到2011年末,只有年產銷達到200萬輛的企業,將被視為一流的國家大型汽車企業集團。
目前,國內幾個主要的汽車集團,上汽在去年已達到270萬輛,一汽、東風和長安預計在今年也將達到200萬輛的規模。與以上幾家集團相比,缺少微車的北汽在去年超過120萬輛,預計今年將達到150萬輛。這意味著,要占位國家汽車集團第一陣營,顯然北汽需要在1年左右的時間內,迅速增加50萬左右的產能缺口。
另外,汽車的高技術密集性和高資本密集性,決定了其必須到一定規模才具有經濟性。有關研究顯示,單一一個工廠要到30萬輛才是經濟的規模,而一個企業要到200萬輛才能達到經濟的規模。
為此,徐和誼已為北汽制定了宏偉的規劃,到2015年,北汽力爭進入世界汽車行業排名前15位,進入世界500強。
與此相適應,北汽需要更快的發展速度以完成跨越。徐和誼表示,將北汽與快速發展的中國汽車行業、特別是和競爭對手相比較,趕不上是退步,進步慢也是退步,“逆水行舟慢行則退。”
徐和誼本身可說是速度制勝的高手,當年一手創造的“現代速度”,如今已成行業經典案例。在擔任北汽集團董事長之后,通過三年的集團化戰略調整,以整車制造、零部件發展、研發、服務貿易和改革調整五大平臺,成功搭建出“大北汽”發展框架。
9月28日,作為自主品牌運營主體的北汽股份公司正式成立。整合旗下幾乎所有的優質乘用車資產,為自主品牌發展提供集團性的保障和支持。
兼并重組則成為北汽快速做大的另一個選擇。據悉,目前在北汽,一個由十多名汽車行業專業人士組成的全國產業布局工作小組,正致力于在國內尋找合作伙伴和兼并重組對象。
“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謀劃在全國的產業布局,做大產業集群,是北汽外延發展的戰略舉措。”徐和誼表示。
速度制勝的思想再次體現。今年8月,北汽連下兩城,先后與重慶銀翔實業合資,收購廣州ST寶龍汽車,建立起了自主品牌乘用車發展的西南、華南基地,加上2年前投建的湖南株洲基地,以及今年開建的北京順義中高級轎車基地,北汽已初步形成全國性戰略布局。
據了解,北京汽車首款產品將于年內在株洲基地下線,明年將推出擁有全部知識產權的高端產品,而在未來5年,在9大平臺上將陸續會有多達20余款新車推出,全面覆蓋從A0級到C級轎車、輕重型越野車和交叉型車系列產品線。到2015年,北京汽車將實現年產能70萬輛。
業內專家表示,在市場已達到千萬級規模的后合資時代,自主品牌發展已經沒有第二次機會。因此,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十二五”中,在已經取得了核心技術的基礎上,速度和規模,將見證自主品牌的成敗。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