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行千里 探知神州 西藏阿里地區科考之旅(上)
東嘎和皮央遺址分別位于札達縣境內的東嘎村、皮央村,由東嘎的扎西曲林寺遺址和皮央石窟群組成,因兩處遺址位置十分接近,所以被合稱為東嘎·皮央遺址,它是國內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遺存。
東嘎·皮央遺址發現得很晚,直到1992年才被發現,據說是當地一個放羊的孩子在山上躲雨時偶然發現的。在東面的一片呈半圓型的山崖上集中了繪有精美壁畫的幾座石窟,而在不遠處的另一邊,則坐落著大片佛塔和寺院等建筑工事的廢址,不難推測這里原來應該是一處石窟和寺院合一的龐大聚落。
在整個東嘎·皮央遺址中,發現了石窟遺跡、佛寺建筑遺跡、佛塔遺跡、居民遺跡,以及石窟壁畫、出土遺物、墓葬等大量的文物。但這處遺址的建成年代以及相關人文背景,目前在眾多西藏宗教、歷史文獻中均未找到明確記載。
據百度百科資料:遺址有關記載極少,只有一本流傳到印度的藏文手抄本《古格普蘭王國文》,其中記載皮央寺始建于古格王國建國初期的10世紀,為仁欽桑波當時所建的古格八大佛寺之一,七十年之后又有一次規模較大的改建。另有藏文文獻提及東嘎在意希沃時代的10世紀建寺,約12世紀前后由于古格王國國內的分裂斗爭,一度成為與都城扎布讓對峙的另一個王室的所在地,后來古格王國恢復統一,東嘎喪失了王宮的地位,但仍為古格的政治及文化要地。
從上述的零星記載且據專家對文物特征的判斷,基本可以推定東嘎·皮央遺址是古格王朝時期的居民生活的一個聚集地,但更具體更深層的東西依然是未解之謎。另外可以肯定,這些洞窟壁畫有著近千年的歷史,考古價值極高,堪比上世紀30年代發現的古格王國遺址。
札達的土林中時不時可以看到這樣的洞穴,基本都是當時古格王朝居民分散居住的地方。而從東嘎·皮央遺址密密麻麻的洞窟,可以想象出當時這里的熱鬧程度,也反映了當年古格王朝的地域之廣。
在發現了這處具有極高研究價值的遺跡后,1996年便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阿里地區文物搶救團體在1997—1999年間進行了洞窟加固、山體治水以及壁畫保護,并砌上了步道石梯。2013年,東嘎·皮央遺址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跡中這些帶有門的洞窟,有些已經被當地村民利用起來,借助洞內冬暖夏涼的特性,存放一些食物等東西。
遺址中包括杜康殿在內的各種殿室和暗房中,留存的壁畫涉及很多異域人物的圖案和造型,繪畫的風格手法被認為是古格壁畫的前奏,其精美程度完全不亞于敦煌壁畫。
如今,東嘎和皮央遺址上的洞窟和壁畫都有專人看護,每天都有當地人巡邏,國家每年也都有撥款和派人勘測維護。
在一個墻體上滿是壁畫的暗房外,這位正在轉經的藏族老人已經在這里守護了20多年。
習經誦經幾乎是每一個藏民的日常,眼前的這個轉經筒十分簡易,紅色的金屬框架和平整的經筒表面都和佛教寺院中雕刻滿圖案字符的大型轉經筒無法比擬,但這已經能夠滿足老人對信仰的執著。信念根植于心,又何顧奢儉繁易,就像真正的文學大師,并不在乎筆鈍硯糙。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